发布时间:2025-10-15 17:59:47    次浏览
近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参展新闻发布会在南京湖滨金陵饭店举行,秦风、李纲、史金凇等5位中国艺术家及一家艺术机构将赴威尼斯参展。威尼斯双年展对于很多中国艺术家而言,意味着一条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道。对于多数中国艺术家而言,威尼斯双年展的精彩与诱惑不言而喻,在这个巨大的秀场中,可以与诸多欧美艺术家的展览平行并置,实现中国艺术家与欧美艺术界平等交流的愿望。中国艺术家群体与威尼斯双年展的接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最初没有设立国家馆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以民间方式、个人行为参加双年展。彼时的参展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满足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的社会想象与猎奇趣味。直到2005年,威尼斯的中国馆才正式启用,中国艺术家由此开始大规模亮相威尼斯,中国当代艺术也随之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化的审美趋向。通过参与双年展来融入国际艺术场域,本是中国艺术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所需经历的必要一课,也确实获得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良性反馈。但同时,如同国内影坛的“奥斯卡”情结、文坛的“诺贝尔”情结一样,艺术界也在一种“威双”情结的蛊惑下,某种程度上过度放大了这一展事的重要性及其对于本土艺术的建构价值,甚至变为了以开放、多元姿态呈现的另一种“迷信”。在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时,由于中国艺术家争相在威尼斯扎堆办展,有艺术批评家指出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带有某种“中国文化年”的意味,甚至有人以“威尼斯的宋庄化”、美术界的“红毯走秀”,来描述这种外围展、平行展泛滥成灾的现象。走出国门、进军世界毕竟是好事,但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赶潮办外展的结果,如果不能达到在国际艺坛被广泛理解、接受与认同的程度,这种展示就可能沦变为一个跨国商业“秀场”。当然,实际上对于这种情结也不必过多的担忧。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频繁出镜与大规模亮相,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磨合适应期与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国际化”的过度追慕崇拜的热度,也自然会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化和常态化而退潮,逐渐趋向一种理性的平等对话。